在香港從新冠病毒病(COVID-19)疫情走向恢復正常,而全球均在面對生活成本危機之際,「派糖紓困」措施成為李家超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的焦點。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星期三(2月22日)在立法會發表預算案時宣佈,將再次派發「消費券」,但金額比去年減半。這是新冠疫情發生後香港政府連續第四年向全體市民發放現金或消費券。減免個人入息課稅等措施也被延續。各項舒緩措施與預期收入減少疊加,預期2022年最終財政赤字為1398億港元(178億美元;1228億元人民幣),比原本計劃的560億港元大大超支,2023年度預計赤字則位544億港元。
陳茂波稱,香港2022年整體經濟收縮3.5%,但鑒於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加快等因素,他預期香港經濟將「強勁反彈」,2023年全年經濟實質增長將有3.5%至5.5%,同期基本通脹率將升至2.5%。
陳茂波還指出,2022年香港房地產市場交投量大跌近40%,樓價全年下跌15.6%。他宣佈維持所有壓抑房產需求「辣招」措施,但將調整置業從價印花稅稅階,減輕家庭首次置業負擔。
路透社指出,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面對全球經濟疲弱,以及在維持港元與美元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須跟上美國加息速度,香港的經濟復蘇仍面對著高度不確定性。
預算案演辭指出,加上2023年將發行的各種債券,香港財政儲備將下降至7629億港元,相當於12個月政府開支。
- 中國大陸和香港迎三年來首次免隔離通關,有旅客稱「歸心似箭」
- 中港免隔離通關後香港急需面對的命題
- 港府「搶人才」策略能否奏效引熱議 商界寄望香港完全恢復開放
- 經濟觀察:香港搞科創,究竟行不行?
「派錢」與創科
陳茂波在演辭開首回顧2022年經濟與展望2023年經濟後,率先宣佈各項「減輕市民經濟壓力」措施,包括:
- 向合資格18歲或以上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每人5000港元電子消費券;合資格非永久居民——包括留學生——每人將獲發2500元
- 以6000港元為上限,寬減2022至2023財年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涉款85億港元
- 寬減2023至2024財年首兩季住宅物業差餉,每戶每季最多1000港元,涉款52億港元
- 向申領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等福利金人士額外發放半個月款項,涉款27.21億港元
- 從2023至2024財年起增加子女基本免稅額與子女出生課稅年度額外免稅額,每年稅收將減少6.1億港元
其中,電子消費券屬連續第三年派發,連同2020年每人發放1萬港元現金,則是連續第四年「派錢」。
演辭繼而提出多項推動經濟發展措施,且多與創新科技產業有關。這包括就建立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中心作可行性研究,加速推動第三代互聯網(Web3)生態圈發展、建構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預算案繼續強調香港應「把握機遇」,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倡的「一帶一路」倡議與「粵港澳大灣區」政策,還預告將改革「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資移民措施,和引入機制便利外地公司將註冊地遷至香港,以配合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搶人才」、「搶企業」措施。
陳茂波主動為接連編列赤字預算是否違反香港《基本法》第107條,要求公共財政「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作辯護說:「我們在經濟下行時需要推出逆週期措施,穩住經濟,保障市民生活,紓緩大家的壓力。此消彼長下,政府財政便會出現赤字。」
「以過去香港在逆境時的財政狀況作為參考,我認為目前財政儲備水平是穩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