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告訴BBC,他對中國向非洲發展中經濟體提供的一些貸款感到擔憂。
他表示,這些條款和條件需要「更加透明」。
包括加納和贊比亞在內的非洲國家,目前正在努力償還對北京的債務。
中國表示,有關貸款是在國際規則範圍內進行的。
發展中國家經常從其他國家或多邊機構借貸,以資助其基礎設施、教育和農業等。
借款多數以美元或歐元做單位,但去年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急速加息,讓償還貸款變得更貴。
這對發展中經濟體而言尤其困難,因為他們的本國貨幣相對價值下降,更難找到所需的額外資金。
馬爾帕斯形容,這是一個「雙重打擊,它意味著(經濟)增長將會放緩」。
美中競爭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上周出訪非洲三個國家,主要就是為了應對相關挑戰,並對坦桑尼亞和加納的財政支持作出巨大承諾。
美中兩國在非洲爭奪影響力,競爭日益激烈。非洲大陸擁有豐富天然資源,包括對電動車電池至關重要的金屬鎳。
她在加納首都阿克拉(Accra)發言時表示,「美國想的不是我們能為非洲伙伴做什麼,而是我們能與非洲伙伴一起做什麼。」
賀錦麗訪問坦桑尼亞一個新建的鎳加工設施時說,該項目將在2026年前供應美國和其他市場,它將「有助解決氣候危機,建立有彈性的全球供應鏈,並創造新的產業和就業機會」。
對於這種合作方式,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表示肯定,他說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的競爭「應該對發展中國家是健康的」,因為它提供了不同選擇。
「我強烈鼓勵的是,他們的合同要透明。這一直是個問題;如果你寫了一份合同,但說『不要給別人看』,那就是一個減分項。所以要避免這種情況。」
他還警告說:「對於非洲的政府來說,他們不應該提供抵押品作為貸款的誘因,因為它綁住了幾代人。這在中國已經發生了。」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借錢給發展中經濟體的最大貸款來源之一。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在2016年至2021年間向22個國家提供了1850億美元(1500億英鎊)的援助。
有說法指中國利用金融援助剝削其他國家,北京予以反駁。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上周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尊重有關國家意願,從來沒有強迫任何一方借款,從未對任何國家逼債,不會在貸款協議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更不尋求任何政治私利」。
馬爾帕斯指出,這些問題並非中國融資獨有,但情況正在改善。
「如果你想想西方貸款的歷史,有時它並不是為了(獲貸款)國家的人民的全部利益。即使是世界銀行的貸款,也不總是為了一個國家的最佳利益。」
「所以我們正在努力做的、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做的,是提高貸款的質量。」
「其中一個方法是拆分貸款,就是如果有個投資項目,比如你在建造一列火車,就要描述這個項目和成本將是什麼,然後分別安排融資。假如你把它們捆綁在一起,就很難知道,我是在火車上還是在融資上取得好的協議。」
糧食和能源問題
這位即將離任的世界銀行行長還擔心,受烏克蘭戰爭影響,糧食、化肥和能源價格上漲,正在消耗較貧窮國家的政府預算。可幸的是,價格上漲現在開始緩解。
「眼前危機已經過去,但留下問題是,各國沒有使用足夠的肥料,導致土壤變得貧瘠。所以,預計明年產量將低於正常水平。」
「一個剛好維持生計的農民,她沒有得到化肥,現在她的土地沒有那麼高的產量,那怎麼為家庭和社區提供食物呢?這就是眼前的大問題。我們要做的是直接用化肥和糧食來幫助各國。」
世界銀行擔心上述挑戰將進一步推高貧窮率。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極端貧窮人口比率從8.4%升至9.3%,是有史以來首次上升,這意味著大量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1.9美元。
世界銀行即將在華盛頓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舉行春季聯席會議,希望籌集更多資金解決當前的難題。
「目標已經有了,」馬爾帕斯說。「但需求比流入的資金量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