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是鼠头还是鸭脖?江西一高校食堂吃出“罗生门”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学生近日拍摄视频称自己在学校食堂购买的饭菜中疑似吃出一个老鼠头。几日后该校发布通报表示,疑似的鼠头实为鸭脖。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经比对也认定异物是鸭脖。不过网上舆论并不买账,“鸭鼠之谜”仍在发酵。 (德国之声中文网)6月1日,一段“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视频中饭菜里的一块黑色异物上看起来附着毛发,且带有类似牙齿条状物。两天后,视频中所涉及的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通报表示,饭菜中的“异物”经当事人确认为鸭脖,为正常食物。 6月4日,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6月1日当天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派人去核实了,拿去专门的检测机构送检,有时候看东西形状很像,但是经过工作人员核实,确实是鸭脖。 拍摄视频的当事人学生改口称“异物”不是“老鼠头”,市场监管局的比对认证的“鸭脖”结果并未获得网络舆论的认同。大量网民追问,如果是鸭脖为什么上面会存在类似于老鼠须和牙齿的东西? 有些网民建议对这个看起来非常像老鼠头的异物进行基因检测,就可以得出令所有人心服口服的检测结果。 针对这桩是“鼠头”还是“鸭脖”的罗生门,《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写道:“我认为,如果南昌市市监局的鉴定准确无误,他们对此充满确信,有必要对该异物进行更加清晰的拍摄,将视频放到互联网上。因为原视频确实太像鼠头了,市监局提供的文字和口头说法难以消除原视频造成的强烈印象,公布更充足的影像证据很有必要,能产生关键说服力。否则的话,网上的怀疑就有其延续的舆论逻辑。” 澎湃新闻“马上评”发表的评论《“鼠头”还是“鸭脖”,怎么就成了罗生门》也提出问题“网友为什么不相信‘是鸭脖’?”文章回答说:“在关键信息缺席的状态下,网友们根据自己的‘眼见为实’和生活经验去判断一样事物,进而发表个人的看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这起事件发酵之后,甚至还有消息报道称,江西这所高校的媒体中心主人在学生群里教学生网络控评,让学生“积极点赞对学校有利的评论”。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该校被曝光学校厨房发现老鼠的问题。 澎湃新闻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一步走得不够用心,后面的每一步都会被动。而如果步步走错,所引发的不信任感就会‘积重难返’,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难以消除。”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韩国近一周日均新增17722例新冠确诊病例 累计31789625例

韩联社首尔6月5日电 据韩国疾病管理厅5日通报,韩国近一周日均新增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确诊病例1.7722万例,累计确诊3178.9625万例。 具体来看,5月30日至当天的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分别为1.3529万例、2.4411万例、2.4604万例、1.9724万例、1.8663万例、1.6174万例和6.0949万例,日均1.7722万例。 近一周的新增病例中,日均重症患者153例。新增死亡病例10例,累计死亡3.4827万例。(完) [email protected] 【版权归韩联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复制】

无人机袭击俄罗斯的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中出现新的形势:在俄罗斯领土上更经常地出现军事袭击。这背后是怎么一回事,西方又如何反应? (德国之声中文网) 这是一个螺旋。如同过去数天一样,周三至周四夜,俄罗斯再次对基辅进行大规模空袭,这次使用了导弹。据报道,两名女性和一名儿童死亡。俄罗斯与乌克兰相邻的贝尔格罗德地区则传出再次受到火力攻击的消息,有可能又是”俄罗斯志愿军团”的袭击,该组织从乌克兰领土展开行动。此外,俄罗斯媒体称,在卡卢加地区,一架无人机被击落。此前一天,对莫斯科及周边的一次无人机袭击成为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 这样的无人机袭击出现近一年了,首要是针对军事和能源基础设施,并且目标不单局限于俄罗斯吞并的乌克兰地区,包括克里米亚,而是也包括俄罗斯境内。最早的袭击之一是在2022年6月对罗斯托夫地区的一家炼油厂。深入俄罗斯境内的袭击较为罕见。12月,具有战略意义的恩格斯空军基地曾两次受到袭击。 对莫斯科的无人机袭击背后 乌克兰通常表态并不为这些袭击负责。与此同时,俄罗斯对乌克兰全境展开进攻,使、导弹等各类武器频繁发动袭击,从损失和人员伤亡来看,这两者之间无法比较。不过,过去一个月以来,对并不紧邻边境的地区的无人机袭击增加。这是怎么一回事? 专家对此意见不一。奥地利的俄罗斯问题专家曼果特(Gerhard Mangott)认为,莫斯科受到的空袭、俄边境地区遭受火力攻击以及”游击队”在那里的行动–他称驻扎在乌克兰的民兵组织”俄罗斯自由军团”以及”俄罗斯志愿军俄罗斯志愿军团”为”游击队”,据称其成员为俄罗斯公民–在这三者之间存在关联。 心理战术 曼果特向德国之声表示:”显然,乌方希望将战争的恐惧感带到俄罗斯。想让那里的人们感受到,国家并不能保护他们,无论是在边境地区,还是在莫斯科。”他认为,这是要打破克里姆林宫试图在俄罗斯社会营造的”并没有战争、一切如常”的假象。 柏林智库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军事专家格雷瑟尔(Gustav Gressel)则认为,必须对无人机袭击和贝尔格罗德的情况加以区分。他向德国之声表示,对莫斯科的无人机袭击是战争中的心理战,”用高射炮把俄罗斯的干部们一早从床上轰起来”。格雷瑟尔认为,贝尔格罗德以及边境地区的袭击则与乌克兰的反攻有关。他认为,基辅想要迫使俄罗斯在边境地区加强兵力,为此也就必须从乌克兰境内撤走一部分兵力。至于这是否会增加乌方反攻的优势,在数周后才会比较清晰。 西方对无人机袭击莫斯科的反应 西方对新近的情势反应谨慎。周三,一名德国政府发言人向德国之声表示,国际法允许乌克兰出于自卫而向俄罗斯领土发动袭击,但他同时补充说,柏林反对将德国向基辅提供的武器用于这样的行动。乌克兰最重要的武器提供国–美国的反应也类似。白宫发言人基尔比(John Kirby)表示,对莫斯科的袭击中没有使用美国的武器。他同时强调,美国不支持对俄罗斯境内的袭击。 F16仅用于威慑? 基辅希望从西方获得更多武器,不过有分析认为,这主要也是起威慑作用。在新近的日本G7峰会上,美国总统拜登表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承诺该国一直想要获得的F16战机将不会用于攻击俄罗斯本土。迄今为止,西方伙伴国仅决定培训乌克兰飞行员,但还没有决定提供F16战机。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Roman Goncharenko

禽流感威胁哺乳动物 专家吁为家禽接种疫苗

研究显示,禽流感病毒正在迅速变化。尽管目前对人类的威胁仍然很低,但专家指出:哺乳动物感染禽流感的病例激增是个令人担忧现象。包含中国、越南等国家开始为家禽接种疫苗,以降低可能对人类造成的风险。 (德国之声中文网)自1996年首次出现以来,H5N1禽流感病毒过去的爆发期有其季节性。但据世卫组织动物流感研究中心负责人韦比(Richard Webby)说,2021年中期「发生了一些事情」,使这组病毒的传染性大大增强。从那时起,流感爆发持续了整整一年,蔓延到新的地区,导致野生鸟类大量死亡,数以千万计的家禽被扑杀。 新毒株更具威胁性 韦比告诉法新社,这绝对是至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由他领导的研究项目本周在《自然通讯》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研究结果,揭露了病毒如何在从欧洲蔓延到北美的过程中迅速进化。 该研究称,当病毒到达北美时毒性增强,这意味着它能引起更危险的疾病。研究人员还用一种新的禽流感病毒株感染了一只白鼬。韦比说,在白鼬的大脑中发现了出乎意料的大量病毒,这表明比起以往的病毒株,新毒株造成了更严重的疾病。 哺乳类感染数大增 在韦比强调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仍然很低的同时,他也指出:「这种病毒不是静止的,它正在演化」。他提到,病毒有可能在偶然的情况下「获得遗传特征」,变得更容易感染人类。例如,在与受感染的鸟类密切接触之后,人类就可能感染这种有时甚至会致命的病毒。韦比补充道,该病毒在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身上被检测出来,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迹象」。 智利当局上周表示,自今年年初以来,在其北海岸有近9000只海狮、企鹅、水獭和海豚死于禽流感。大多数哺乳动物被认为是通过食用受感染的鸟类而感染了病毒,但韦比则称,如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或南美海狮的情况表明病毒可能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这是「最让我们害怕的」。 英国动植物卫生局的病毒学负责人布朗(Ian Brown)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种病毒在哺乳动物中容易存活」。布朗告诉法新社,虽然这种病毒变得对鸟类更具威胁,但它仍然「没有适应人类」。 世卫病毒学家韦比说,禽类病毒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方式与人类病毒不同。他说,只需「在病毒的一个蛋白质上做两到三个微小的改变」,就能变得更加适应人类。他指出:「这就是我们真正在寻找的东西。」 接种疫苗降低风险 韦比表示,能帮助降低禽流感病例数,从而减轻对人类风险的一个方法是各国为其家禽接种疫苗。包括中国、埃及和越南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为家禽接种疫苗的项目。但是仍有许多国家由于某些进出口限制而不愿意这样做,并且担心接种过疫苗的禽类仍有可能感染病毒。 美国在今年4月开始测试几种可能用于禽类的候选疫苗;而法国则在最近表示,希望最早在今年秋季开始为家禽接种疫苗。不过,英国首席兽医官米德米斯(Christine Middlemiss)也提到,家禽接种疫苗并不是万灵丹,「因为病毒会不断演化」。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依洛(Monique Eloit)说,为家禽接种疫苗应该「摆上桌面」。她补充说,毕竟「现在每个人都知道,大流行病不只是一个幻想——它可能是一个现实」。 (法新社)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瑞士拒绝他国援乌瑞士军火 恪守中立引争议

瑞士国民议院6月1日晚间投票否决了一项旨在允许第三国向乌克兰出售瑞士军火物资的法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围绕是否应当恪守中立,瑞士各界展开了激烈争论。此法案被否决后,德国、丹麦等国无法向乌克兰转运瑞士军火。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瑞士现行的永久中立法案,瑞士生产的军火不得被运往正在发生武装冲突的地区;只有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情况下,瑞士政府才被允许利用例外条款允许第三国向乌克兰战区输送瑞士制造的军火物资。不过,鉴于俄罗斯拥有安理会否决权,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瑞士国民议院此次投票,只有75票支持修订中立法的新法案,98票反对该法案允许第三国向乌克兰转让瑞士军火。 多年前,德国曾经从瑞士采购过一批装甲车以及坦克使用的弹药。但是,德国在向乌克兰提供装甲车以及坦克时,却受限于瑞士中立法案,不被允许一同供应瑞士产的弹药。丹麦、西班牙等国向瑞士提交的相似申请,也被以同样理由驳回。 瑞士社会各界围绕中立法案的争议也依然在持续。支持修订中立法案的人认为,必须要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从而为欧洲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反对者则认为,此举会损害瑞士在国际上的中立地位,还会导致该国过度亲近北约。 同时,瑞士还受到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北约以及欧盟各国政府正在施压,认为不支持乌克兰就是事实上纵容侵略者,试图让瑞士软化中立法案。不少西方国家还指责恪守中立的瑞士客观上成为了俄罗斯寡头的避风港,这也让瑞士担心自身的国际形象。 瑞士国民议院此次否决的法案,并不会平息是否允许向乌克兰运送军火的争议。在另一起案例中,德国”豹2″主战坦克的制造商莱茵金属集团正在寻求回购瑞士封存的25辆该型坦克。德国经济部、国防部虽然表示,这批坦克虽然不会被转运往乌克兰,却是用于填补本国坦克援乌后留下的空缺。瑞士政府不久前已经表示,这种做法并非是将瑞士制造的军火运往乌克兰,因此不损害中立法案。 不过,这一”间接援助乌克兰“的做法同样面临着不小的阻碍:议会首先需要批准这批封存的坦克退出现役,然后政府才能启动出售程序。按照计划,瑞士国民议院将在六月中旬开始讨论此案,联邦院(上院)则将在秋天讨论此案。已经有部分上院议员表示了反对意见:间接援助也会损害瑞士中立地位,且鉴于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瑞士很可能自己也需要这批封存的坦克。 (德新社、南德意志报等)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服用安眠藥會增加早逝風險

服用安眠藥增加了早逝的機會。服用藥物以獲得一些閉目養神的人比那些自然入睡的人早逝的風險高55%–即使他們睡著的時間相同。男性的預期壽命縮短了5.3年,女性縮短了5.7年,而服用安眠藥超過8小時的人,其危險性增加了一倍以上。領導這項研究的國立臺灣大學的孫瑜說: “我們的結果至少可以說是驚人的。”許多人依靠安眠藥來幫助他們入睡,因此發現服用安眠藥可能使你的死亡風險增加一倍以上,這令人震驚。”我們建議避免使用安眠藥作為治療失眠的第一線,首先嘗試其他方法。”

罕見的基因突變,讓她成為感覺不到疼痛的女人

喬-卡梅倫(Jo Cameron)是世界上唯一已知擁有兩種基因突變的人,這意味著她幾乎感覺不到疼痛,並有強大的癒合能力。 研究人員花了10年時間才最終發現這些突變的作用。2013年,這位當時65歲的老人做了一個常規的手部手術,讓人髮現了一個基因突變,這解釋了她對疼痛不敏感的原因。 她告訴BBC:「我做了一個手部關節炎手術,當時我跟麻醉師聊天,他說這將是一個非常、非常痛的手術,之後你將會經歷巨大痛楚。」 我說:「我不會的,我感受不到痛楚。」手術後他來找我,他說:「你沒有吃藥止痛。這是很不尋常的事」。 當她的麻醉師德吉特·斯裏瓦斯塔瓦(Devjit Srivastava)醫生看到她沒有任何感覺,就將她轉介給倫敦大學學院(UCL)和牛津大學的疼痛遺傳學家。遺傳學專家團隊收集了組織和血液樣本來觀察她的DNA。 經過六年研究,他們發現以前未知的FAAH-OUT基因突變,使住在蘇格蘭高地尼斯湖附近的卡梅倫女士沒有疼痛、壓力或恐懼感。 什麼是FAAH-OUT基因突變? FAAH-OUT基因是一組基因中的一員,一直被認為是「垃圾DNA」。但科學家現在正在了解這些基因在生殖能力、老化和疾病等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情況下,研究人員已能確定哪些基因與缺乏疼痛感有關,哪些基因消除焦慮和抑鬱的感覺,以及哪些基因有助於喬女士快速癒合。 他們發現FAAH-OUT突變「關閉」了FAAH基因的表達,該基因與疼痛、情緒和記憶有關。該突變還減少了所產生的FAAH酵素(FAAH enzyme)。 喬女士的FAAH基因也有一個突變,使酵素的活性降低。該酵素是一種生物催化劑,會製造一種蛋白質。它通常在人類中分解稱為一種內源性大麻素(anandamide)的「幸福」分子,但對喬女士來說卻不能正常運作。 科學家還發現,喬女士所擁有的兩個突變,不僅讓她感覺不到痛楚,還與癒合有關。 「它們在某些程度上是有聯繫的,她的細胞能以比一般人快20%到30%的速度癒合,這很驚人,所以你可以想象傷口癒合的健康潛力,」倫敦大學學院副教授安德烈·奧科羅科夫(Andrei Okorokov)說。他是這項發表在神經學期刊《大腦》上的研究的高級共同作者。 「該突變刪除了FAAH-OUT基因的一部分並關閉了它。喬女士在FAAH基因中還有一個突變。到目前為止,我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誰有這兩種突變」。 我們為何需要感受痛楚? 疼痛對於保護我們免受破壞性和威脅生命的事,是必不可少的。感覺不到疼痛的後果可以很嚴重。 對於經常在烤箱上燙傷手臂的喬女士來說,她不得不依靠皮肉燒焦的氣味,才知道自己的皮膚已經受傷。 「我們曾與其他病人合作,他們也因為有其他基因的突變而感覺不到疼痛,有時他們還嚴重受傷。因此,感覺到疼痛是一件好事,但有時疼痛會變成慢性的,而不再有用,」倫敦大學學院人類疼痛遺傳學專家、該研究的作者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教授說。 在成長過程中,喬女士不知道她與眾不同。她從來沒有服用過任何止痛藥。 她說:「我不認為這很不尋常,因為這就是我。我有孩子,我有結婚多年的丈夫,他們只是認為我有巨大的忍痛能力。」 基因突變還意味著她處理不愉快的感覺也要快得多。 她說:「當討厭的事情發生時,我的情緒和其他人一樣,會立即有反應。但隨即,我會想我一定可以做些什麼,我開始思考擺脫困境的策略。」 考克斯教授希望這些發現可促成新的藥物研究,以幫助痛楚管理、傷口癒合和心理健康。 他說:「慢性疼痛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普遍的健康狀況,我們迫切需要新的止痛藥。通過在分子水平上了解FAAH-OUT如何運作,我們希望能夠開發出新的和更好的止痛藥。」

详讯:韩国新增24411例新冠确诊病例 累计31703511例

韩联社首尔5月31日电 据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31日通报,截至当天0时,韩国较前一天0时新增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确诊病例2.4411万例,累计确诊3170.3511万例。 单日新增病例较前一天增加1.0882万例,较一周前(24日)增加1459例,较两周前(17日)减少1717例。近一周(24日起)的日均新增病例为1.5905万例。 新增病例中社区感染病例为2.4363万例,境外输入性病例为48例。新增死亡病例17例,较前一天增加10例,累计死亡3.4784万例,平均致死率为0.11%。现有重症患者169例,较前一天减少7例。(完) [email protected] 【版权归韩联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复制】

社媒上的滤镜:美丽的代价

丰唇肤白大眼睛——社交媒体的滤镜能在一瞬间把人变成超模。不过,心理学家却指出了背后的问题。 (德国之声中文网)痘痘、斑点、毛孔–每个人的外貌都有瑕疵,这本是世界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社交网络上,这些所谓瑕疵全都消失了,几乎每个人都有吹弹可破的肌肤,完美的发型、白得发光的牙齿。 这些都是滤镜的功劳。面部滤镜市场近年来蓬勃发展,过滤器本身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从细微的修正,比如让皮肤更光洁,眉毛更浓密,到造出一张全新的脸,一切皆有可能。 人工智能打造人工美 以色列Lightricks公司的应用程序 “FaceTune “已被下载超过2亿次;台湾的玩美彩妝(YouCam Makeup)”和新加坡 “BeautyPlus “的下载量都分别超过了1亿次。几年前还只有照片可以被美化,如今,视频中的人脸也可以被修容,而且不留破绽。 3月初,TikTok上的两个新过滤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Teenage Look “滤镜使人们看起来更年轻;”Bold Glamour “滤镜则让每个人都拥有了理想中的面孔–嘴唇更丰满、眼睛更明亮、鼻梁更纤细、皮肤更光洁。 所有这些追求的都是一种统一的审美:黑皮肤变浅,白皮肤变红润,大鼻子变纤巧。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艺术教育讲师冈克尔(Katja Gunkel)批评说,这些技术虽是全新的,但是,”审美情趣肯定有问题,许多陈旧观念都浓缩在滤镜中。” 抑郁与自我感知偏差 而这会对用户心理造成严重后果。根据英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一项研究,三分之二的年轻人都感到受到社交网络上外貌标准的压力。英国青年组织Girlguiding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11至21岁的女孩不会发布自己未经修饰的照片。德国youtube主播塞尔维·卡尔森(Silvi Carlsson)认为”这是与魔鬼的游戏”,并在视频中公开表明了反对美容滤镜的立场。”当我们带着滤镜公开亮相时,会收到爱心和点赞,我们感到自己被接受,多巴胺爆棚。但是,一旦我们走到人群中,没有了滤镜,脸上有着痘痘、色斑和黑眼圈,又会怎样呢?”她说:”社交媒体把我们训练得要向外界展示一个完美的自我,这会毁掉我们。” 由此引发的疾病甚至有了专门的名字: 自拍畸形恐惧症或者颜值恐惧症。滤镜下的自拍越是成为常态,许多人的自尊心就越受影响。据科学杂志《美国医学会面部整形外科杂志》(J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报道,不再能达到理想颜值的感觉甚至会引发抑郁症。 有关国家监管的讨论 为了使这种现象得到控制,一些国家正试图通过法律来抵制。在挪威和以色列,经过过滤器处理的照片如果被用于社交网络广告,必须进行标注。法国的一项法律草案针对照片和视频做出了类似的规定,网红如果违规将面临最高30万欧元的罚款或六个月的监禁。英国也已经在讨论此类法规。 德国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去年,塞尔维·卡尔森发起了一项请愿活动,希望改变这一状况。德国性别平等和妇女问题部长会议去年也呼吁,广告和社交网络使用滤镜图片和视频应进行标注。不过,联邦层面上仍然没有这方面的法案。 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艺术教育讲师冈克尔赞成这样的监管,但也指出,这只应适用于商业领域,不能用于私人领域的自拍,因为那将是一种审查。她认为,需要早早地对儿童和年轻人进行教育,加强他们应对媒体的技能。”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有效地让人们觉得必须优化自己,必须消费某些产品或服务,如医美、整容。所有的运转靠的是一种永不满足感,以此来刺激消费。”冈克尔认为,人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用户,在处理这些图像时应该怎样去把握尺度。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Thomas Latschan

2023年5月26日韩联社要闻简报-2

▲韩自研运载火箭发射主星与地面成功交互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26日发布称,由韩国自研运载火箭“世界”号(KSLV-Ⅱ)送上太空的新一代小型卫星二号当天凌晨和地面站成功实现信息交互。从“世界”号运载火箭的发射、飞行到星箭分离,再到主星正常运转工作,韩式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全程堪称完美。韩国由此成为自主发射实用卫星取得成功的国家。 ▲韩亚航空客机降落前舱门被打开 9人送医 据韩国航空业界等26日消息,韩亚航空OZ8124航班当天上午11时49分许从济州机场起飞,在降落大邱机场前的12时45分舱门突然被打开。该客机在舱门打开状态下降落跑道,造成9人出现呼吸困难症状而被送医。据悉,此次事故因一名30多岁男性乘客试图打开应急舱门而发生,舱门被打开后强风吹进机舱,导致部分乘客感到恐慌。 ▲韩总统室否认尹锡悦或访乌日媒报道 韩国总统室高级官员26日接受韩联社电话采访时就总统尹锡悦很可能7月前后访问乌克兰的日媒报道称,目前没有相关计划。该人士称,目前韩国和乌克兰之间保持充分的沟通,当韩方的对乌援助等出现实质性变化时,总统才可能访乌与乌方举行首脑会谈。但总统亲自前往乌克兰存在诸多风险因素。 ▲现代汽车集团和LG新能源将携手在美建电池厂 现代汽车集团和LG新能源26日召开董事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斥资5.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04.4亿元)在美国合资建立电池生产厂的议案。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到2028年共投资5.7万亿韩元在美国合资建立电池生产厂。新工厂产能将达30吉瓦时(GWh)左右,可供30万辆高性能纯电动汽车装载。两家公司计划在走完合资法人成立所需流程后,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动工,争取最早2025年底投入生产。(完) 【版权归韩联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复制】

Would you like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on latest updates? No 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