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快走3小時降一半乳癌死亡率!運動不只減肥、延壽還有這些好處

【早安健康/達倫.歐立恩(運動營養學學士、超級食物獵人)】 體能活動和五大生命原力的連結,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動得越多,就能攝取更多氧氣。這還不一定是運動鍛鍊,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動動身子即可。我們之後會討論到,氧是身體每個細胞的燃料,點燃之後能產生能量,提升我們修復細胞與組織的能力;氧會讓人體的血流與肺部都更有效率。研究人員曾經請一些年長女子每天走半小時,發現光是這樣,就足以降低呼吸道疾病的風險。 運動會提高體溫,讓我們流汗冷卻,於是我們會喝更多水,這樣又會改善其他狀況。增加排汗也能幫助人體擺脫毒素。 人體排毒系統也能帶來其他方面的好處。《美國醫學會期刊》刊登過一項研究,對象是三千名正在治療乳癌的女性。結果顯示,那些有荷爾蒙反應的腫瘤患者,若每星期快走三到五小時,會比維持靜止狀態的女性降低一半的乳癌死亡率。 運動時,心臟會更努力打出較多氧氣到全身,尤其是最需要氧的肌肉。這會增加毛細作用;即使最小的血管也會攜帶氧氣到細胞,對整體的心血管系統有益。此外,額外的氧氣也能增加紅血球的數量。 運動會增加能量需求,加速自然代謝的過程,因此更多細胞碎屑需要清出來。活動會增加淋巴液的流動,協助抵擋疾病。 當我們的活動量足夠,就能讓好的效益加乘。若能增加氧飽和度,提升身體的鹼度、水合、優質營養與排毒,就能達到最佳健康狀態。只要開始動起來,就能讓這些因子達到最高水準。 我們應該經常動動身子,但大部分是適度的移動即可,例如走走路,做些需要移動腳步才能完成的事,且盡量不要穿鞋。這樣能運動到經常受忽略的足部肌肉,還能提升平衡感,強化整體的連結。 近期有不少研究,把久坐與死亡風險提高連結。科學家認為,坐姿會改變我們的代謝作用。他們不是很確定原因,但就是如此。能站就站,才能延年益壽。 我們也要投入短期的高強度活動,讓全身的力量爆發。對我們來說,短距離的極速跑步、游泳、騎單車,這類全速衝刺會比在跑步機上單調慢跑半小時以上有用,也更有樂趣。一天五分鐘就夠,不必覺得像在健身;無論是追逐小孩、小狗,或是跳上跳下、爬樹、對牆打網球、練個空氣拳擊幾回都行。做些會讓你喘氣與流汗的事情。 這些短暫的高強度鍛鍊,會帶來很大的健康效益,改善代謝、肌力、敏捷與耐力,提升自然生長激素與睪固酮濃度,強化抗老因子。 我們也該試著舉重或做些阻力訓練,即使只是利用身體的重量,總之要把肌肉的力量發揮到最大。沒錯,女性也是!你不會因為重量訓練變成大塊頭的。說舉重會讓身材魁梧,是流傳太久的都會傳說。就算舉起的重量再多,都不會讓你得到男性荷爾蒙。 強迫肌肉做些不太容易掌控的動作時,肌肉的反應就是變得更強壯。今天練出的精實組織會讓我們終身受用,誰都不想成為跌倒就爬不起來的老人家,重訓習慣可保證我們有力量從事日常生活的各種行為。而為了回應更強健的肌肉,骨骼密度也會變得更高、更粗壯,降低骨質疏鬆的機率。 此外,運動還可以培養平衡感,讓我們不容易跌倒,即使跌倒也不容易骨折,有力量與精力站直身體。 以往的「舉重訓練」心態已過時。如今我們知道,重點不在於能舉多重,而是維持正確體態,透過多重動力鏈動作,維持身體的適當機制。這裡指的是壺鈴擺盪、波比跳、羅馬起立等運動,以及伏地挺身、引體上升、深蹲與弓箭步等徒手訓練。我們甚至不需要傳統的「鍛鍊」,只要出個門,整理一下花園,或者每天多走點路。 今天可以動動身體的方式太多了。如果不方便到健身房,身邊也沒有人陪你走路或騎車,你可以打開DVD播放器練瑜伽,或在自家的私人空間「加入」高強度訓練團體,例如P90X、21-Day Fix或T25等課程方案,那是我在Beachbody公司的同事所製作的。 丹.布特尼(Dan Buettner)在《藍色寶地》(The Blue Zones)一書中寫到,他造訪過一些地方,當地居民過著長壽、活動量大的生活。他從這些健康老人學到的第一堂課是:自然地移動。「他們投入規律、低強度的體能活動,通常是日常生活的例行公事。」他寫道。 尋找你在生活中喜歡的事情,好好去做。別讓事情變得太複雜;只要規律地動動身子,尋找樂趣,好好遊戲,就可享有長期的健康效益。 我們需要尊敬自己的肉體,那是想要活力充沛地投入實體世界的生命。我會和衝浪之神萊爾德.漢米爾頓(Laird Hamilton)一同訓練,他曾說過一些有智慧的話:「嘗試你做不到的事,這樣就能做更多你想做的事。」 當然,我沒能駕馭百呎高的海浪,或其他只有萊爾德做得到的事。不過,這表示我們應該嘗試新的、困難的活動,做些能挑戰弱點的動作。這是讓自己變強的唯一途徑。運動時,我會挑戰自我,以訓練自己的反應能力、遊樂能力,展現出對生命的熱愛。我不想局限於身體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我想要超級生命!有能力玩、有能力動、做想做的事,對我而言很重要。 不過,運動不該讓人覺得單調。讓運動變成一種遊戲,一場競賽,即使只是和自己比。做點讓自己使出全力的事,像孩子那樣。運動強度是你的朋友,會刺激生長荷爾蒙的分泌,讓肌肉更強壯。別只是在跑步機上踩著沉重步伐、在室內健身腳踏車上踡著身子,或躺在大腿推蹬訓練機的長椅,一次又一次做著啞鈴臥推。我們需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完全休息到使盡全力、瘋狂發揮。讓我們的行動更難預測一點。來點混亂場面吧,但要有智慧,好好掌控。 就像打籃球時,你本來在慢跑,突然間來到籃框下,於是比賽爆發激烈場面。你要跳起來、蓋火鍋、在小角落快跑,然後拋出去、接球、再投籃。之後籃球又飛回場中,這場景一再發生。 以最高速度移動或盡力舉起重物,不光是讓人健康,更是感覺美好。在這些時刻,你會明白肌肉可感受到喜悅。高強度運動會釋放大量多巴胺到血液中,即使我們稱不上運動員,也能感受到運動員的狂喜。這是純粹的身體愉悅,能達到這個程度是件美妙的事,更能滋養靈魂,提醒我們活著的意義。 我相信人體的最深處是仰賴活動的。活動能治癒我們,讓避免患病與發炎的體內系統運作得最好。要讓身體療癒、達到最佳健康狀態、大腦活化、產生血清素與多巴胺等神經化學分子等機制,以及獲得適當睡眠,讓生命充滿光明,都得靠身體活動。 要是我們無法藉由動動身子來獲取能量,就會想從咖啡因、機能飲料或香菸中尋找。化學刺激會觸發腎上腺,引發代謝與激素失衡,產生發炎、睡眠不佳、消化系統疾病、高血壓等不健康的狀況。如果活動量不足,讓我們在夜裡不夠累,就會靠吃藥或喝酒來入睡。 以前大家認為,動手術後要臥床才能痊癒,或者身體部位受傷最好別動。現在我們知道事實恰恰相反,活動是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研究顯示,如果不使用肌肉,就會流失高比例的肌肉量。沒有維持健美這種事情,不是更強壯,就是更虛弱。 但不必把自己塑造成某種體型,這不是應行之道,不必特別強調體型。我看過有人天天上健身房,但身體沒有變化,他們也沒覺得比較好。你應該感到愉快才對,這是唯一重要的事。 重要的不是完美體型,或是完美的鍛鍊例行公事。你只要展現出生命力。今天太陽升起,你活著,能得到所需的空氣、水和食物。好,現在你要怎麼利用這些元素? 我每個星期和一群朋友運動六次,最年輕的二十幾歲,最年長的已過花甲之年。我們三天上健身房,另外三天則到泳池或大海中。我們會一起衝浪。大家都過著忙碌的生活,但每天仍會挪出時間動動身體。我們使盡力氣運動,從中獲得樂趣。我們會放下自尊,毫不留情彼此嘲弄,三不五時發發牢騷、罵罵人、流汗並笑鬧,但也相互鼓勵,確保大家都做對的事,所以每個人都變得強壯,沒有人受傷。現在對我們來說,不光是運動而已,大夥成了哥兒們,會關心彼此的生活大小事。 就成人來說,我們表現得不錯了,但還是不如普通的孩子。孩子不會「鍛鍊」,而是「遊戲」。他們會移動、督促自己、競爭,讓自己筋疲力竭,原因不是認為自己該這麼做,也不是醫師要他們這樣做,單純是出於樂趣。這是做任何事情的最佳理由。當其他事情發揮不了作用,甚至連維護健康也說服不了我們運動時,樂趣就是最好的動機。 要練就好身材,最好的作法就是讓這件事更有趣。 我和朋友一起運動,著實樂趣無窮。 本文摘自《生命五原力》/達倫.歐立恩(運動營養學學士、超級食物獵人)/大塊文化 […]

是鼠头还是鸭脖?江西一高校食堂吃出“罗生门”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学生近日拍摄视频称自己在学校食堂购买的饭菜中疑似吃出一个老鼠头。几日后该校发布通报表示,疑似的鼠头实为鸭脖。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经比对也认定异物是鸭脖。不过网上舆论并不买账,“鸭鼠之谜”仍在发酵。 (德国之声中文网)6月1日,一段“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视频中饭菜里的一块黑色异物上看起来附着毛发,且带有类似牙齿条状物。两天后,视频中所涉及的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通报表示,饭菜中的“异物”经当事人确认为鸭脖,为正常食物。 6月4日,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6月1日当天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派人去核实了,拿去专门的检测机构送检,有时候看东西形状很像,但是经过工作人员核实,确实是鸭脖。 拍摄视频的当事人学生改口称“异物”不是“老鼠头”,市场监管局的比对认证的“鸭脖”结果并未获得网络舆论的认同。大量网民追问,如果是鸭脖为什么上面会存在类似于老鼠须和牙齿的东西? 有些网民建议对这个看起来非常像老鼠头的异物进行基因检测,就可以得出令所有人心服口服的检测结果。 针对这桩是“鼠头”还是“鸭脖”的罗生门,《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写道:“我认为,如果南昌市市监局的鉴定准确无误,他们对此充满确信,有必要对该异物进行更加清晰的拍摄,将视频放到互联网上。因为原视频确实太像鼠头了,市监局提供的文字和口头说法难以消除原视频造成的强烈印象,公布更充足的影像证据很有必要,能产生关键说服力。否则的话,网上的怀疑就有其延续的舆论逻辑。” 澎湃新闻“马上评”发表的评论《“鼠头”还是“鸭脖”,怎么就成了罗生门》也提出问题“网友为什么不相信‘是鸭脖’?”文章回答说:“在关键信息缺席的状态下,网友们根据自己的‘眼见为实’和生活经验去判断一样事物,进而发表个人的看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这起事件发酵之后,甚至还有消息报道称,江西这所高校的媒体中心主人在学生群里教学生网络控评,让学生“积极点赞对学校有利的评论”。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该校被曝光学校厨房发现老鼠的问题。 澎湃新闻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一步走得不够用心,后面的每一步都会被动。而如果步步走错,所引发的不信任感就会‘积重难返’,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难以消除。”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韩国近一周日均新增17722例新冠确诊病例 累计31789625例

韩联社首尔6月5日电 据韩国疾病管理厅5日通报,韩国近一周日均新增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确诊病例1.7722万例,累计确诊3178.9625万例。 具体来看,5月30日至当天的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分别为1.3529万例、2.4411万例、2.4604万例、1.9724万例、1.8663万例、1.6174万例和6.0949万例,日均1.7722万例。 近一周的新增病例中,日均重症患者153例。新增死亡病例10例,累计死亡3.4827万例。(完) [email protected] 【版权归韩联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复制】

无人机袭击俄罗斯的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中出现新的形势:在俄罗斯领土上更经常地出现军事袭击。这背后是怎么一回事,西方又如何反应? (德国之声中文网) 这是一个螺旋。如同过去数天一样,周三至周四夜,俄罗斯再次对基辅进行大规模空袭,这次使用了导弹。据报道,两名女性和一名儿童死亡。俄罗斯与乌克兰相邻的贝尔格罗德地区则传出再次受到火力攻击的消息,有可能又是”俄罗斯志愿军团”的袭击,该组织从乌克兰领土展开行动。此外,俄罗斯媒体称,在卡卢加地区,一架无人机被击落。此前一天,对莫斯科及周边的一次无人机袭击成为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 这样的无人机袭击出现近一年了,首要是针对军事和能源基础设施,并且目标不单局限于俄罗斯吞并的乌克兰地区,包括克里米亚,而是也包括俄罗斯境内。最早的袭击之一是在2022年6月对罗斯托夫地区的一家炼油厂。深入俄罗斯境内的袭击较为罕见。12月,具有战略意义的恩格斯空军基地曾两次受到袭击。 对莫斯科的无人机袭击背后 乌克兰通常表态并不为这些袭击负责。与此同时,俄罗斯对乌克兰全境展开进攻,使、导弹等各类武器频繁发动袭击,从损失和人员伤亡来看,这两者之间无法比较。不过,过去一个月以来,对并不紧邻边境的地区的无人机袭击增加。这是怎么一回事? 专家对此意见不一。奥地利的俄罗斯问题专家曼果特(Gerhard Mangott)认为,莫斯科受到的空袭、俄边境地区遭受火力攻击以及”游击队”在那里的行动–他称驻扎在乌克兰的民兵组织”俄罗斯自由军团”以及”俄罗斯志愿军俄罗斯志愿军团”为”游击队”,据称其成员为俄罗斯公民–在这三者之间存在关联。 心理战术 曼果特向德国之声表示:”显然,乌方希望将战争的恐惧感带到俄罗斯。想让那里的人们感受到,国家并不能保护他们,无论是在边境地区,还是在莫斯科。”他认为,这是要打破克里姆林宫试图在俄罗斯社会营造的”并没有战争、一切如常”的假象。 柏林智库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军事专家格雷瑟尔(Gustav Gressel)则认为,必须对无人机袭击和贝尔格罗德的情况加以区分。他向德国之声表示,对莫斯科的无人机袭击是战争中的心理战,”用高射炮把俄罗斯的干部们一早从床上轰起来”。格雷瑟尔认为,贝尔格罗德以及边境地区的袭击则与乌克兰的反攻有关。他认为,基辅想要迫使俄罗斯在边境地区加强兵力,为此也就必须从乌克兰境内撤走一部分兵力。至于这是否会增加乌方反攻的优势,在数周后才会比较清晰。 西方对无人机袭击莫斯科的反应 西方对新近的情势反应谨慎。周三,一名德国政府发言人向德国之声表示,国际法允许乌克兰出于自卫而向俄罗斯领土发动袭击,但他同时补充说,柏林反对将德国向基辅提供的武器用于这样的行动。乌克兰最重要的武器提供国–美国的反应也类似。白宫发言人基尔比(John Kirby)表示,对莫斯科的袭击中没有使用美国的武器。他同时强调,美国不支持对俄罗斯境内的袭击。 F16仅用于威慑? 基辅希望从西方获得更多武器,不过有分析认为,这主要也是起威慑作用。在新近的日本G7峰会上,美国总统拜登表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承诺该国一直想要获得的F16战机将不会用于攻击俄罗斯本土。迄今为止,西方伙伴国仅决定培训乌克兰飞行员,但还没有决定提供F16战机。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Roman Goncharenko

禽流感威胁哺乳动物 专家吁为家禽接种疫苗

研究显示,禽流感病毒正在迅速变化。尽管目前对人类的威胁仍然很低,但专家指出:哺乳动物感染禽流感的病例激增是个令人担忧现象。包含中国、越南等国家开始为家禽接种疫苗,以降低可能对人类造成的风险。 (德国之声中文网)自1996年首次出现以来,H5N1禽流感病毒过去的爆发期有其季节性。但据世卫组织动物流感研究中心负责人韦比(Richard Webby)说,2021年中期「发生了一些事情」,使这组病毒的传染性大大增强。从那时起,流感爆发持续了整整一年,蔓延到新的地区,导致野生鸟类大量死亡,数以千万计的家禽被扑杀。 新毒株更具威胁性 韦比告诉法新社,这绝对是至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由他领导的研究项目本周在《自然通讯》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研究结果,揭露了病毒如何在从欧洲蔓延到北美的过程中迅速进化。 该研究称,当病毒到达北美时毒性增强,这意味着它能引起更危险的疾病。研究人员还用一种新的禽流感病毒株感染了一只白鼬。韦比说,在白鼬的大脑中发现了出乎意料的大量病毒,这表明比起以往的病毒株,新毒株造成了更严重的疾病。 哺乳类感染数大增 在韦比强调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仍然很低的同时,他也指出:「这种病毒不是静止的,它正在演化」。他提到,病毒有可能在偶然的情况下「获得遗传特征」,变得更容易感染人类。例如,在与受感染的鸟类密切接触之后,人类就可能感染这种有时甚至会致命的病毒。韦比补充道,该病毒在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身上被检测出来,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迹象」。 智利当局上周表示,自今年年初以来,在其北海岸有近9000只海狮、企鹅、水獭和海豚死于禽流感。大多数哺乳动物被认为是通过食用受感染的鸟类而感染了病毒,但韦比则称,如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或南美海狮的情况表明病毒可能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这是「最让我们害怕的」。 英国动植物卫生局的病毒学负责人布朗(Ian Brown)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种病毒在哺乳动物中容易存活」。布朗告诉法新社,虽然这种病毒变得对鸟类更具威胁,但它仍然「没有适应人类」。 世卫病毒学家韦比说,禽类病毒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方式与人类病毒不同。他说,只需「在病毒的一个蛋白质上做两到三个微小的改变」,就能变得更加适应人类。他指出:「这就是我们真正在寻找的东西。」 接种疫苗降低风险 韦比表示,能帮助降低禽流感病例数,从而减轻对人类风险的一个方法是各国为其家禽接种疫苗。包括中国、埃及和越南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为家禽接种疫苗的项目。但是仍有许多国家由于某些进出口限制而不愿意这样做,并且担心接种过疫苗的禽类仍有可能感染病毒。 美国在今年4月开始测试几种可能用于禽类的候选疫苗;而法国则在最近表示,希望最早在今年秋季开始为家禽接种疫苗。不过,英国首席兽医官米德米斯(Christine Middlemiss)也提到,家禽接种疫苗并不是万灵丹,「因为病毒会不断演化」。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依洛(Monique Eloit)说,为家禽接种疫苗应该「摆上桌面」。她补充说,毕竟「现在每个人都知道,大流行病不只是一个幻想——它可能是一个现实」。 (法新社)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瑞士拒绝他国援乌瑞士军火 恪守中立引争议

瑞士国民议院6月1日晚间投票否决了一项旨在允许第三国向乌克兰出售瑞士军火物资的法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围绕是否应当恪守中立,瑞士各界展开了激烈争论。此法案被否决后,德国、丹麦等国无法向乌克兰转运瑞士军火。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瑞士现行的永久中立法案,瑞士生产的军火不得被运往正在发生武装冲突的地区;只有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情况下,瑞士政府才被允许利用例外条款允许第三国向乌克兰战区输送瑞士制造的军火物资。不过,鉴于俄罗斯拥有安理会否决权,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瑞士国民议院此次投票,只有75票支持修订中立法的新法案,98票反对该法案允许第三国向乌克兰转让瑞士军火。 多年前,德国曾经从瑞士采购过一批装甲车以及坦克使用的弹药。但是,德国在向乌克兰提供装甲车以及坦克时,却受限于瑞士中立法案,不被允许一同供应瑞士产的弹药。丹麦、西班牙等国向瑞士提交的相似申请,也被以同样理由驳回。 瑞士社会各界围绕中立法案的争议也依然在持续。支持修订中立法案的人认为,必须要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从而为欧洲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反对者则认为,此举会损害瑞士在国际上的中立地位,还会导致该国过度亲近北约。 同时,瑞士还受到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北约以及欧盟各国政府正在施压,认为不支持乌克兰就是事实上纵容侵略者,试图让瑞士软化中立法案。不少西方国家还指责恪守中立的瑞士客观上成为了俄罗斯寡头的避风港,这也让瑞士担心自身的国际形象。 瑞士国民议院此次否决的法案,并不会平息是否允许向乌克兰运送军火的争议。在另一起案例中,德国”豹2″主战坦克的制造商莱茵金属集团正在寻求回购瑞士封存的25辆该型坦克。德国经济部、国防部虽然表示,这批坦克虽然不会被转运往乌克兰,却是用于填补本国坦克援乌后留下的空缺。瑞士政府不久前已经表示,这种做法并非是将瑞士制造的军火运往乌克兰,因此不损害中立法案。 不过,这一”间接援助乌克兰“的做法同样面临着不小的阻碍:议会首先需要批准这批封存的坦克退出现役,然后政府才能启动出售程序。按照计划,瑞士国民议院将在六月中旬开始讨论此案,联邦院(上院)则将在秋天讨论此案。已经有部分上院议员表示了反对意见:间接援助也会损害瑞士中立地位,且鉴于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瑞士很可能自己也需要这批封存的坦克。 (德新社、南德意志报等)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網友實測月減7公斤!韓國爆紅「4周減肥法」,減脂食譜、時間表公開,效果快也不易復胖

夏天即將到來,需要抓緊時間趕緊瘦身!這次帶來韓國爆紅「4周減肥法」,不只明星愛豆都在用這方法,有韓妞親測真的月減7公斤,效果顯著也不易復胖,更循序漸進地讓身體更健康!以下「4周減肥法」的減脂食譜、時間表一次公開,讓你輕鬆養成仙女體態。 圖片來源:小紅書@Aran아란、[email protected] 韓國爆紅「4周減肥法」:第一周 >> 準備階段 1. 三餐按時吃且正常吃,並把零食、飲料都戒掉。 2. 晚上6.點以後盡量不進食,若餓了就吃點蛋白質,如:雞蛋、雞胸肉等。 3. 堅持一周讓身體適應,這個階段還不用特別運動。 圖片來源:[email protected]_everyoung_10 韓國爆紅「4周減肥法」:第二周 >> 習慣化階段 1. 早餐跟午餐都照時間吃,晚餐就禁食只喝水。 2. 跟第一周一樣還不需要運動。 到了第二周體重下降幅度會很大,同時內臟脂肪也在減少,所以這個階段早午餐要吃好,晚上不吃讓胃能好好消化,所以經常有飢餓感是正常的,可以透過早睡來度過。 圖片來源:[email protected]__ 韓國爆紅「4周減肥法」:第三周 >> 身體恢復階段 1. 早餐、午餐都照常吃,加上下午點心,能在四點左右吃是最剛好。 2.喝水量每天到達「體重x32ml」,例如:50公斤x32ml=1600ml。 3. 一周安排3次有氧運動,比如:跳繩、快走、慢跑等,一次約30分鐘左右。 這階段是最容易放棄的,雖然外觀可能看起來沒太多變化,但撐過身體就會習慣,體態也會越來越好,切記一定要多攝入水份,幫助燃燒脂肪,也能讓皮膚變好。 圖片來源:[email protected] 韓國爆紅「4周減肥法」:第四周 >> 體重反彈消失階段 1. 跟第三周飲食一樣,早餐、午餐都照常吃,加上4.左右吃下午點心。 2. 喝水量也是一樣維持每天到達「體重x32ml」,例如:50公斤x32ml=1600ml。 3. 除了一周3次有氧運動外,男生可多吃蛋白質增肌、女生可練瑜珈或塑形運動,因為瘦下來皮膚會變皺,所以需要多做一些拉伸。 到第四周食慾就會縮小,也會發現體重下降約5-10公斤(每個人效果不同),開始偶爾能吃個放縱餐,身體也不會發生反彈。 […]

服用安眠藥會增加早逝風險

服用安眠藥增加了早逝的機會。服用藥物以獲得一些閉目養神的人比那些自然入睡的人早逝的風險高55%–即使他們睡著的時間相同。男性的預期壽命縮短了5.3年,女性縮短了5.7年,而服用安眠藥超過8小時的人,其危險性增加了一倍以上。領導這項研究的國立臺灣大學的孫瑜說: “我們的結果至少可以說是驚人的。”許多人依靠安眠藥來幫助他們入睡,因此發現服用安眠藥可能使你的死亡風險增加一倍以上,這令人震驚。”我們建議避免使用安眠藥作為治療失眠的第一線,首先嘗試其他方法。”

罕見的基因突變,讓她成為感覺不到疼痛的女人

喬-卡梅倫(Jo Cameron)是世界上唯一已知擁有兩種基因突變的人,這意味著她幾乎感覺不到疼痛,並有強大的癒合能力。 研究人員花了10年時間才最終發現這些突變的作用。2013年,這位當時65歲的老人做了一個常規的手部手術,讓人髮現了一個基因突變,這解釋了她對疼痛不敏感的原因。 她告訴BBC:「我做了一個手部關節炎手術,當時我跟麻醉師聊天,他說這將是一個非常、非常痛的手術,之後你將會經歷巨大痛楚。」 我說:「我不會的,我感受不到痛楚。」手術後他來找我,他說:「你沒有吃藥止痛。這是很不尋常的事」。 當她的麻醉師德吉特·斯裏瓦斯塔瓦(Devjit Srivastava)醫生看到她沒有任何感覺,就將她轉介給倫敦大學學院(UCL)和牛津大學的疼痛遺傳學家。遺傳學專家團隊收集了組織和血液樣本來觀察她的DNA。 經過六年研究,他們發現以前未知的FAAH-OUT基因突變,使住在蘇格蘭高地尼斯湖附近的卡梅倫女士沒有疼痛、壓力或恐懼感。 什麼是FAAH-OUT基因突變? FAAH-OUT基因是一組基因中的一員,一直被認為是「垃圾DNA」。但科學家現在正在了解這些基因在生殖能力、老化和疾病等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情況下,研究人員已能確定哪些基因與缺乏疼痛感有關,哪些基因消除焦慮和抑鬱的感覺,以及哪些基因有助於喬女士快速癒合。 他們發現FAAH-OUT突變「關閉」了FAAH基因的表達,該基因與疼痛、情緒和記憶有關。該突變還減少了所產生的FAAH酵素(FAAH enzyme)。 喬女士的FAAH基因也有一個突變,使酵素的活性降低。該酵素是一種生物催化劑,會製造一種蛋白質。它通常在人類中分解稱為一種內源性大麻素(anandamide)的「幸福」分子,但對喬女士來說卻不能正常運作。 科學家還發現,喬女士所擁有的兩個突變,不僅讓她感覺不到痛楚,還與癒合有關。 「它們在某些程度上是有聯繫的,她的細胞能以比一般人快20%到30%的速度癒合,這很驚人,所以你可以想象傷口癒合的健康潛力,」倫敦大學學院副教授安德烈·奧科羅科夫(Andrei Okorokov)說。他是這項發表在神經學期刊《大腦》上的研究的高級共同作者。 「該突變刪除了FAAH-OUT基因的一部分並關閉了它。喬女士在FAAH基因中還有一個突變。到目前為止,我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誰有這兩種突變」。 我們為何需要感受痛楚? 疼痛對於保護我們免受破壞性和威脅生命的事,是必不可少的。感覺不到疼痛的後果可以很嚴重。 對於經常在烤箱上燙傷手臂的喬女士來說,她不得不依靠皮肉燒焦的氣味,才知道自己的皮膚已經受傷。 「我們曾與其他病人合作,他們也因為有其他基因的突變而感覺不到疼痛,有時他們還嚴重受傷。因此,感覺到疼痛是一件好事,但有時疼痛會變成慢性的,而不再有用,」倫敦大學學院人類疼痛遺傳學專家、該研究的作者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教授說。 在成長過程中,喬女士不知道她與眾不同。她從來沒有服用過任何止痛藥。 她說:「我不認為這很不尋常,因為這就是我。我有孩子,我有結婚多年的丈夫,他們只是認為我有巨大的忍痛能力。」 基因突變還意味著她處理不愉快的感覺也要快得多。 她說:「當討厭的事情發生時,我的情緒和其他人一樣,會立即有反應。但隨即,我會想我一定可以做些什麼,我開始思考擺脫困境的策略。」 考克斯教授希望這些發現可促成新的藥物研究,以幫助痛楚管理、傷口癒合和心理健康。 他說:「慢性疼痛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普遍的健康狀況,我們迫切需要新的止痛藥。通過在分子水平上了解FAAH-OUT如何運作,我們希望能夠開發出新的和更好的止痛藥。」

详讯:韩国新增24411例新冠确诊病例 累计31703511例

韩联社首尔5月31日电 据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31日通报,截至当天0时,韩国较前一天0时新增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确诊病例2.4411万例,累计确诊3170.3511万例。 单日新增病例较前一天增加1.0882万例,较一周前(24日)增加1459例,较两周前(17日)减少1717例。近一周(24日起)的日均新增病例为1.5905万例。 新增病例中社区感染病例为2.4363万例,境外输入性病例为48例。新增死亡病例17例,较前一天增加10例,累计死亡3.4784万例,平均致死率为0.11%。现有重症患者169例,较前一天减少7例。(完) [email protected] 【版权归韩联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复制】

Would you like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on latest updates? No Yes